海外行思 | 【连载】灰色天空下:曼彻斯特穿越记 · 邓位绘画散文(三)
相关阅读
10年前,我从“英国最绿城市”谢菲尔德移居到了“英国最灰城市”曼彻斯特。虽然两城之间只有1小时车程,但比起郁郁葱葱的谢城,曼城截然不同——城市中心看不到多少绿色,几乎没有公共花园,没有行道树,满眼都是体量巨大的19世纪古典复兴时期建筑。我不禁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,喜欢在不同的时间,在城市中随意穿越,期待能真正读懂这座城市。
大约2000年前,这里只是古罗马帝国征服英国后所建的一个小兵站(Mamucium)。如今兵站早已荡然无存,留下残破荒芜的断墙,似乎从此让这座城市与战争的苦难连在了一起(图1)。
图1 罗马时期兵站遗址
公元3世纪,随着罗马人败走,这片土地被遗忘了近700年。直到11世纪,历史再次重演: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征服者威廉(William the Conqueror)又把军营建在此地,而他离去后又是一片狼藉。好在军营旁边就是易渭河(River Irwell),逐渐吸引了居民前来定居。他们利用河水作动力开展一些手工业,人口逐渐多了起来。到13世纪,第一次有了集市,并有了地名曼彻斯特(Manchester)。之后,便有了教堂,医院等公共建筑。如今,这些建筑依然屹立在河岸,见证着这座城市演变(图2)。
图2 曼彻斯特大教堂
16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,彻底改变了曼城的命运。易渭河的存在,极大地推动了曼城纺织工业的腾飞,大量的纺织工厂建立起来。新开挖的运河码头使曼城的纺织产品可以通往世界各地,这份喧嚣如今被艺术家以雕塑的形式定格在了运河边(图3)。
图3 “寂静的港口”公众雕塑
曼城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期,无数的工人像蜜蜂一样涌入,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城市。无数精美的建筑——市政厅、图书馆、酒店等,纷纷在19世纪末建成(图4—图7)。1913年曼城棉纺产量占世界的65%,这一年,曼城站到了世界之巅。
图4 曼彻斯特市政厅
图5 曼彻斯特酒店白描
图6 曼彻斯特建筑入口细节
图7 曼彻斯特建筑细节
然而,历史从不永远眷顾一座城市。20世纪的两场世纪大战中断了曼城的幸运:近3.7万枚炸弹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。战后英国政府又大量削减工业,到1983年曼城有15万工人失业,城市迅速萧条。更糟糕的是,由于早期建运河时强迫了许多爱尔兰人做苦力,这使得爱尔兰极端组织仇视这座城市,1867—1996年这130年间,他们在市中心多次发动恐怖袭击。在曼城,这座与炸弹紧密联系的城市,人们一直遭受着苦难。但无论战争如何破坏,居民们却总能把城市恢复,建设得更好,仿佛灾难不曾来过(图8)。
图8 曼彻斯特城市中心更新
2017年5月的一天,恐怖袭击再次降临这座城市。而这一次,我是见证者。炸弹在新建的维多利亚火车站爆炸,死伤200多人。天上下着雨,黯然神伤的我来到楼顶,迎着风,我看见:阴霾的天空下,飞过的片片乌云就像100年前低空掠过的轰炸机,整个城市一片灰色(图9)。这一次,曼城能挺过来吗?
图9 灰色天空下的曼城天际线
我穿行于狭窄的楼宇之间,一阵风吹来,落下几片花瓣。一抬头,娇艳的蔷薇正在雨中怒放!(图10)
图10 楼间怒放的蔷薇
风雨总会过去,雨过天晴,湛蓝的天空把城市中心映衬得格外艳丽(图11),我真的好喜欢这座城市!
图11 雨后的曼城市中心一瞥
收拾心情,下班路过老特拉福德球场。我知道曼联的倔强,即使1958年的空难几乎摧毁了整支球队,曼联人依然可以从苦难中走出来,重回欧洲之巅!日暮西沉,天边的红霞把城市染得一片血红!我看到了,曼彻斯特不屈的精神,就像这红色,早已洒满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!(图12)
图12 洒满红霞的老特拉福德
(后记:图3是偶遇,而且作画用了当时现场捡的柳条回家自制的木炭。颜色是偏灰褐的陈旧色调,效果倒感觉比一般的铅笔还准确些,真是幸运!)
作者:邓位,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博士,英国皇家注册景观师,《国际城市规划》英国站联络员
订阅号编辑:张祎娴
订阅号排版:祝美琪
——to be continued——
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
欢迎在朋友圈转发,转载将自动受到“原创”保护